1、专业基本信息
基本学制:四年
学科门类:工学
专业大类: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专业规模:4个班/年、120个左右本科生/年。
2、专业发展历史及现状概述
南京财经大学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和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共建高校,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渊源于1956年国家粮食部隶属的南京粮食学校,是我校重点建设的优势学院,粮食学科历史悠久,特色鲜明。2020年挂靠建设江苏省现代粮食工程与营养健康重点产业学院。
目前,拥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生物与医药专业硕士授权点。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连续入选江苏高校优势学科,2021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第20位,世界一流学科排名第101-150名。以本学科为主要贡献支撑“农业科学”“工程科学”2个学科入选ESI全球排名前1%。现有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粮食工程3个本科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特色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是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专业,粮食工程是江苏省特色专业、江苏省一流专业建设点。2021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粮食工程专业获评A+(全国排名第2),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均获评A。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通过IFT(Institute of Food Technologists)国际专业教育认证,先后与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设立“2+2”本科生联合培养项目,与英国彻斯特大学“3+1+1”本硕联合培养项目,毕业生可获得中外双学位。目前在校硕士生、本科生900余人。
学院现有教职工112人,专任教师82人,其中教授28人、副教授19人、讲师35人,师资博后2人,博士学位人员占比86.6%,一年以上海外留学经历人员占比52.4%。教师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5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1人,Elsevier高被引学者1人;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人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中国科协青年托举工程人才、全国粮食行业青年拔尖人才、江苏省特聘教授、江苏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等省级以上人才35人次。现有“粮食储运工程与技术”、“粮油品质控制及深加工技术”、“粮油食品功能与安全”、“粮油食品绿色精深加工技术”、“功能性粮油食品与分子营养”省级优秀科技创新团队5个,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1个,“粮食储运国家工程实验室“教育部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1个。
建有粮食储运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粮食产后服务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粮食局粮油质量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高校粮油质量安全控制及深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国家粮油标准研究验证测试中心、农业部农药残留检测方法国家标准验证单位、全国名特优农产品营养品质评价鉴定机构、“现代粮食流通与安全”江苏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粮食流通与安全”江苏省国际联合实验室、江苏省粮油品质控制及深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粮食储运与营养健康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粮油品质与安全控制公共技术服务中心、中国粮食流通管理培训中心、食品与粮食工程江苏省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江苏省大学物理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等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机构。实验室面积2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逾1亿元。
现已形成了粮食储运工程与技术、食品科学、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食品营养和食品安全五个稳定的研究方向,服务国家粮食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在粮食节能干燥与绿色储运、粮油质量安全检测、菜籽蛋白加工利用、富硒功能农产品的创制、食用菌精深加工等领域研究特色明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20余项。近五年来,学院共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50余项,到账经费1.5亿元,其中,“十三五”“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项,农业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江苏省科技厅等其它国家和省部级项目90余项。学院教师在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中国科学》《中国农业科学》等国内外期刊发表SCI/EI和核心期刊学术论文60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70余件,制修订《大豆》国家标准等20余项,学院教师共承担企业横向课题60余项,转化科技成果21项,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学院以培养工程技术优秀,兼具经济、管理和法律素养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为目标,先后培养毕业生8000余名,产生了一批科学家、企业家和管理专家,为我国粮食流通与安全的现代化做出了积极贡献。先后与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美国加州大学、马萨诸塞大学、堪萨斯州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等国际知名院校,国内的中粮集团、中储粮集团、雨润食品集团、江苏省粮食集团、江苏农垦集团等企业,建立了长期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关系。近年来,学院围绕国家战略,瞄准学科前沿,进一步拓展了学科研究新领域,坚持以人为本、特色立院、质量强院、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为食品行业输送了大批高质量人才。
专业变革
时间
1956
国家粮食部设立南京粮食学校粮食加工、粮油储藏和仓厂建筑专业
1996
在上述粮食类专业基础上设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1997
正式招生
2007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入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
2010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入选“江苏省特色专业”
2012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获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
2015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入选江苏省品牌专业
2019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为最主要贡献的“农业科学”入选 ESI 全球排名前 1%学科
2020
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上,与江苏省粮食与物资储备局、江苏省粮食集团等共建现代粮食工程与营养健康产业学院,并于 2021 年获批全国首个面向粮食行业的省级重点产业学院
3、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我国食品工业转型升级和产业创新发展的战略需求,聚焦江苏区域农产品的资源特色与产业优势,培养能够承担社会责任、专业知识扎实和创新创业能力突出、具有解决农产品加工及贮藏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卓越工程师。具体培养目标如下:
目标1:具备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职业道德、团结协作精神、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国际视野、创业能力及领导能力;
目标2:掌握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工程理论基础、工程专业技术、工程管理知识;
目标3:能够使用现代工具和运用所学知识对食品工程领域的复杂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并对复杂问题进行研究、分析,能够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且能对解决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预测、评价;
目标4:能够在食品科学与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工艺与工程设计、产品开发、品质控制、检验检疫、营销管理、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工作;并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毕业后五年内能达到技术骨干或中层领导。
4、培养方案合理性评价的机构有哪些?并简介职责。(见下表)
培养方案修(制)订工作领导小组
培养方案合理性评价工作组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家委员会
组长
组长:院长
副组长:教学院长、教务处副处长、院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
院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兼任
专业主任
成员
专业主任、专业骨干教师等
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专业主任、骨干教师等
行业企业专家、骨干教师、相关学科教师等
主要职责
统筹协调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工作,组织召开院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审议本学院承办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负责审查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描述、毕业要求指标点分解、考核方式、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的合理性,确定各指标点的支撑教学环节、制定审查评价方法、分配评估工作、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并撰写报告、持续改进等。
根据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专业论证,调研咨询行业企业专家、用人单位、任课教师、学生等,收集、整理、分析合理化评价中需要的数据并向人才培养方案合理性评价工作组汇报。
5.如何评价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合理性?
答:
(1)课程体系的设置合理性
1、课程设置是否满足国家课程标准、专业补充标准等要求;
2、数学与自然科学类、工程基础类、实践类课程等课程设置比例是否满足国家课程标准、专业补充标准等要求;
3、课程对观测点的支撑数量是否合理;
4、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的关联度矩阵是否合理。
(2)课程权重的设置合理性
课程权重与课程对观测点支撑的强度是否合理。
(3)课程考核的合理性
1、课程目标是否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
2、课程内容的设置是否支撑课程目标。
3、课程考核方式的多样化、过程化等是否合理,考核形式是否能够充分体现学生获取对应指标点所列能力;试题难度、各指标点所占的分值比重是否合理。
4、是否完整覆盖所对应的所有指标点。
6、毕业要求如何达成?
答:计算出本年度的课程对应的指标点的达成度后,与其他年份的达成度进行对照,选择最低值作为课程达成值。
7、培养方案修订的工作机构及职责是什么?
培养方案制(修)订工作组
教学院长
组成
专业主任、骨干教师等
根据相关修订要求,对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考核等进行修订,并将修订方案报培养方案修(制)订工作领导小组。
制订相关的调查问卷、整理调查结果、计算相关数据,将结果上报培养方案制(修)订工作组,为修订提供提供修订依据。
8、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是什么?
步骤
过程
1
根据合理性评价结果,申请启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2
学院部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3
培养方案制(修)订领导小组召开工作会议;确定工作内容、负责人、截止时间。
4
培养方案制(修)订工作组组织本专业专任教师、行业企业专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稿,提交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核。
5
培养方案制(修)订领导小组委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家委员会组织行业企业专家对修订完成的培养方案进行论证,形成新版人才培养方案。
6
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核新版人才培养方案,报学校教务处审核。
7
学校组织专家组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审定,发布并报省教育厅备案。
9、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毕业要求有哪些?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食品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食品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复杂食品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食品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复杂食品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食品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食品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食品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食品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食品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沟通:能够就复杂食品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食品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10、以什么方式让学生、教师以及社会知道专业的培养目标?
(1)网络宣传: http://spgc.nufe.edu.cn/gcrz/
(2)招生宣传:宣传册、宣讲课堂、校园开放日等
(3)入学教育:新生专业教育、迎新大会暨院长论坛、学习经验交流会、优秀学子论坛等
(4)选课:学院总体协调、动员、宣讲、班主任、高年级同学等答疑
(5)教学过程: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专题讲座、专业认识实习、暑期社会实
践等
(6)专业认证宣传手册(学生版)。
11、“要求”和“培养目标”是一回事吗?
答:不是的。毕业要求是学生在毕业时应该达到的核心能力;培养目标是对该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毕业要求的达成支撑了培养目标的达成。
12、毕业后主要的就业领域与性质是什么?
(1)在食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监管等部门,从事食品或相关产品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生产管理、品质控制、产品销售、检验检疫等方面的工作。
(2)攻读相关学科领域的硕士学位,继续从事食品专业研究。
13、学生通过什么渠道对课程和学习状况进行反馈?
答:学生可通过学生信息员、班主任班会、教师咨询答疑、辅导员咨询、导师咨询、教学督导、教务调研、学生座谈、学生评教等渠道对课程和学习状况进行反馈。学生对课程和学习状况的反馈渠道见下表。
学生对课程和学习状况的反馈渠道
方式
时间(定期/不定期/触发)
执行者
记录方式
学生信息员反馈
每学期
专业学生代表
工作记录
班主任班会
班主任
会议记录
教师咨询答疑
随堂或课后
任课教师
及时答复
辅导员咨询
不定期
辅导员
导师咨询
导师
教学督导
督导组
教务调研
教学科
调研记录
学生座谈
定期
教学副院长
学生评教
学生
评价记录
14、如何衡量培养目标是否实现?是否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实现与否进行评估?
答: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对于培养目标实现与否的衡量,从教师、学生、学院和社会多角度进行,并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本专业毕业生的评价:调查问卷
用人单位的评价: 调查问卷
专业教师的评价: 座谈校友反馈的评价: 座谈
15、本专业吸引优秀生源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1)建立优秀生源基地,优中选优确保高质生源
截止目前遴选了菏泽一中等100余所中学作为我校优秀生源基地,悬挂基地牌匾,加强招生宣传,贴近服务指导,实现互利共赢。专门组织专业教师走进优秀生源基地中学进行招生宣传,吸引优秀学生报考我校。上述措施对吸引成绩优秀学子报考我校、提高生源质量起到了显著推动作用。
(2)完善全方位奖助体系,解决优秀生源后顾之忧
我校建立了以学校奖励助补为基础、以国家奖助学金和助学贷款为主体、以社会性奖助学金为补充、以发展性资助为特色的“阳光成才”学生资助体系。南京财经大学设立的学生奖学金包括南京财经大学校长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创新创业奖学金、农科类奖学金、单项奖学金、齐鲁学堂奖学金和企业奖学金。另外,学院设立龙大奖学金、洁翼流体奖学金、韬林奖学金、新航道奖学金等多项企业奖学金,每年资金总额30万元以上,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学业,不会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3)推行免试推荐政策,吸引优秀生源报考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具有研究生免试推荐资格,学院根据学校研究生推免办法规定制定推荐优秀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遴选办法。对于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经考核后,可以直接保送为本校或外校研究生攻读硕士学位。本专业近三届毕业学生中有56人保送至中国农业大学、江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昌大学等名校攻读硕士研究生。
(4)开设多种辅修专业,满足多方位学习需求
本专业的学生在学习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之外,可选择修读经济类等专业,学生在获得主修专业毕业证书的前提下,修满辅修专业所规定的学分,可颁发辅修专业证书。这一制度成为吸引优秀学生的重要因素之一,近三年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有100余名学生修读并取得第二专业证书。
(5)实行大类招生和转专业制度,为学生提供选择专业的多次机会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包含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粮食工程3个专业,学生报考时只需占用一个专业志愿填报食品科学与工程类,录取后大二可以在这个专业类中根据自己意愿自主选择专业,相当于考生只用了1专业志愿就获得了3个专业的选择机会。除此之外,还可跨学院专业录取,而对于学院内专业,各学院依据学院内选择专业办法,对学院内申请二次选择专业学生进行录取。
(6)多层面开展专业宣传,广泛吸引优秀生源
招生宣传媒体
媒体分类
项 目
高考咨询会
每年参加全省约12个地市组织的高考咨询会。
电视、广播
每年参加江苏电视台、腾讯网等多家电视广播媒体招生宣传活动。
网络宣传
每年参与阳光高考信息平台的网络宣传活动。
学校设立招生网站,通过网络留言板实现网上宣传咨询,专业教师参与互动。
开通微博、微信,开辟网络互动宣传途径,专业教师参与答疑。
平面媒体
每年制作并对考生发放报考指南、校报、招生简章等纸质材料,用于招生宣传。
近三年加大对国家和省市影响力大的报纸及杂志方面的宣传力度,先后在中国教育报、齐鲁晚报、高校招生等纸质媒体进行招生宣传。
16、主要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否要求学生必须利用参考书或者网络资源才能完成?如果是,如何检查?
答:是。从这个学期开始,全面落实。
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中要求学生利用参考书或者网络资源查询相关图书、期刊、外购件产品等资料和信息,要求在毕业设计说明书或毕业论文参考文献部分列出引用的主要参考书书目、期刊书目和网络站点名称。
学院将有关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课件、试题等通过学校教务处网络教学网站与国内同行共享。如本专业的慕课课程,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可免费下载,不但面向本专业的学生,而且面向社会开放,通过课程问卷、答疑讨论、课程作业、试题试卷库、在线测试等方式,实现与学生的教学交流和互动,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食品工程专业课程要求每名同学在每门课程学习中需要借阅 3 本和课程相关的图书拓展知识面。
17、为学生提供了什么样的科技创新平台?
答:根据《南京财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管理办法》,学校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纳入本科培养方案,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本校建有粮食储运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粮食产后服务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粮食局粮油质量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高校粮油质量安全控制及深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国家粮油标准研究验证测试中心、农业部农药残留检测方法国家标准验证单位、全国名特优农产品营养品质评价鉴定机构、“现代粮食流通与安全”江苏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粮食流通与安全”江苏省国际联合实验室、江苏省粮油品质控制及深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粮食储运与营养健康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粮油品质与安全控制公共技术服务中心、中国粮食流通管理培训中心、食品与粮食工程江苏省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江苏省大学物理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等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机构。实验室面积2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逾1亿元。
现已形成了粮食储运工程与技术、食品科学、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食品营养和食品安全五个稳定的研究方向,服务国家粮食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在粮食节能干燥与绿色储运、粮油质量安全检测、菜籽蛋白加工利用、富硒功能农产品的创制、食用菌精深加工等领域研究特色明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20余项。近五年来,学院共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50余项,到账经费1.5亿元,其中,“十三五”“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项,农业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江苏省科技厅等其它国家和省部级项目9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