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下午,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2025年下半年第二期“学术沙龙”在食工楼211会议室开讲,我院谢旻皓老师和汪振炯老师分别围绕“阿拉伯木聚糖与绿原酸基于肠道菌群的健康影响”和“环糊精超分子的食品应用-浅谈基金申请的一点心得”的作了学术报告。本次活动由沈新春教授主持,学院青年教师及部分研究生到场聆听。
谢旻皓老师以肠道菌群的重要性为切入点展开论述。由于阿拉伯木聚糖(AX)和绿原酸(CA)广泛存在于日常食品中,探究二者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谢老师构建了体外发酵、肥胖小鼠及肠炎小鼠三种实验模型,研究结果表明,AX与CA均能够调节肠道菌群的组成与功能,并且AX和CA能协同降低高脂饮食小鼠的脂质积累。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类疾病,影响广泛。齐墩果酸(OA)被认为具有缓解NAFLD的潜力,但由于其溶解性和渗透性较差,应用受到限制。为此,汪老师采用环糊精金属有机骨架(CD-MOFs)作为载体来负载OA,以改善其性质。动物模型实验表明,OA和负载后的OA@CD-MOF均显示出降脂效果,在部分指标上,OA@CD-MOF的表现明显优于OA。此外,汪老师还结合自身经验,分享了撰写基金申请的一些体会。他强调,首先要在日常研究中培养系统逻辑思维,掌握分析问题的“心法”;其次,科研工作需要耐得住“孤独寂寞”,并接受可能“劳而无功”的过程;随后,在实践中敏锐识别和挖掘“科学空白”,合理利用逆向思维;最后,借助“问答链”方式梳理申请书的逻辑结构,从而有效提升申请书的质量。

随后,沈新春教授为本次学术沙龙作了专业点评。本次活动通过深度对话与思想碰撞,不仅启迪了教师科研思路,也为学生开阔了学术视野,有效夯实了人才培养的根基。这种学术交流激发的思维火花,为教师优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选题设计提供了创新视角,显著提升了项目申报的前沿性与竞争力。
